在五千公里外,能够精确控制高速航母编队的打击,曾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,而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。这并非依靠导弹的魔力,而是三十年来,我们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逐步转变为以陆制海的战略体系。面对岛链的压力和近海威胁,我们并没选在敌人的航母后面追赶,而是通过远程陆基导弹提高对手介入的成本,从而削弱了敌人的优势。这种变化源自我们在面对威胁时,另辟蹊径的应对方式。长期以来,美国将航母作为自己的王牌,依靠远程打击和强大的防护能力,视海洋为自家的后院,但他们从未将如何防范对方远程反制作为研发的重点;而我们则在威胁面前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。早期,潜艇反航母的技术起步较晚,技术链条不完整,威慑效果不足,因此我们转向了导弹路线。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,从东风21到东风26,我们一步步攻克了打击移动目标以及提高速度和精度的难题。
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突破。为实现超高速飞行,JF22超高速风洞模拟了30马赫级别的飞行环境,攻克了材料、气动、热防护等一系列技术难题。新型复合材料可承受几千度的高温,解决了高热烧蚀的问题;而穿越高速黑障的通信链路也提前在地面进行了打通。为了确认和保证导弹的精准打击,导航系统的完善至关重要。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,加上惯性导航和末端主动雷达,东风系列导弹实现了三模制导,无论电磁环境如何恶劣,都能确保精准捕捉信号,目标的变化也无法逃脱追踪。在这一技术路线脱颖而出,成为领跑者。它的射程达到了5000到8000公里,覆盖了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,连关岛和夏威夷也不再是安全后院。末端突防时,东风27采用了15马赫以上的高速贴近大气层边缘滑翔,轨迹如同打水漂一样变化多端,这使得传统反导系统难以预测和拦截。
东风27的测试也表明了其强大的实战能力。2023年,进行了两次公开试射,飞行距离达到了2100公里,飞行时间仅为12分钟,成功命中高速机动的模拟航母目标,误差仅为30米左右,这证明它已具备了实战打击能力。采用公路机动发射方式的东风27,无需固定发射阵地,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,且可以依据情况发射陆攻、海攻以及常规或核弹头,灵活调整战术。相较于美军的CPS、HAWC等项目,东风27的性价比更高。美军的标3导弹单价近3000万美元,而东风27的成本仅为标3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。关岛的反导系统最多只能拦截100枚导弹,面对大规模的饱和攻击,几乎难以抵挡。相比之下,俄方的锆石导弹虽然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,但射程仅约1000公里,且多依赖海上发射,经济压力也限制了其研发和部署。先锋导弹主要作为核威慑武器,并不具备东风27那样的常规远程反舰能力。
东风27并非单独作战,而是作为整体作战体系中的关键一环,与055型驱逐舰、歼20战斗机、长航时无人机等共同协同作战,形成较为强大的综合打击能力。前出侦察和目标指示、制空压制、海面封堵等环节与陆基远程导弹的重击紧密结合,形成了发现、压制、补刀、重击的组合拳。这种能力正在慢慢地改变区域态势,迫使航母向东撤退,打击范围收缩、补给线延长。第二岛链不再是美国的安全后院,而变成了潜在的打击目标。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也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美军同类项目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可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而即使如此,想要达到相同的射程和精度也并非易事。硬实力的提升使得沿海地区的不确定性减少,企业的投资更加大胆,渔船也更安全。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,地区的秩序得以保障,民众也更有信心。提高硬实力的目的,并非为了战争,而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。通过增加敌方的介入成本,迫使其在决策时更加谨慎,避免铤而走险。和平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,而是靠自己站稳脚跟、能打出去。
这一路走来,依托长期的投入和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,我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。风洞里反复测试材料,试验场上通宵达旦校对数据,工厂内一炉炉地调试配方。成功不神化,失败不嘲笑,三十年磨一剑,磨练的是耐心和定力。试射现场,尾焰划破长空,地面震动,所有人屏息凝视。那一句稳住,背后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坚持与热血。展望未来,东风27将在弹头形态、飞行路径和智能化水平上不断进化,目标始终是保护和平与发展的空间,让战火远离我们日常的生活,让工地上的塔吊不因外部风浪而停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View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