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稀土纳米晶,这东西在发光材料领域里,一直都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。它色彩纯正、稳定性很高,理论上是做显示屏、LED的绝佳材料,可问题就出在它是个绝缘体,电流根本进不去。
全球科学家为了让稀土纳米晶通电,折腾了几十年都没啥进展。传统思路是想办法把电荷硬塞进去,但稀土材料的绝缘特性就像一堵墙,怎么撞都撞不开。
黑龙江大学许辉教授团队,从2011年就开始琢磨这事儿,一琢磨就是十四年。他们换了个思路,不再硬碰硬,而是在稀土纳米晶表面设计了一层特殊的有机配体,就像给它穿了件能量转换外衣。
这件外衣能先捕获电流产生的能量,然后再高效传递给稀土离子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这个能量捕获效率接近100%,传递效率达96.7%。用团队的话说,这就像在绝缘小岛和电流之间搭了座桥。
更厉害的是,这个技术做出来的绿色发光器件,外量子效率达到5.9%,比之前没有功能化的器件提升了76倍。而且只要换一下稀土离子的配比,就能在同一个器件上实现从绿光、暖白光到近红外光的连续调节,根本不用改动设备结构。
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,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还多。但长期以来,我们从始至终在产业链底端徘徊,挖出来的稀土,要么论吨往外卖原料,要么做点初级加工。这种论吨卖土的模式,让宝贵的战略资源白白浪费了附加值。
现在这个技术突破,彻底改变了稀土的使用方式。过去稀土氧化物出口均价才2.8万美元一吨,而现在单克级的稀土光电材料,价值能飙升到数百美元。这是整个价值链的跃迁,从卖原料变成卖技术,从产业链底端跳到了顶端。
中国稀土集团的数据说明了,高的附加价值稀土功能材料占比,从2019年的35%涨到了2025年的62%。这次电致发光技术的突破,预计能把这个比例推到80%以上。说白了,我们手里的稀土资源,终于不用再贱卖了。
而且这个技术还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开采领域的问题。镧、铈这些高丰度稀土元素,以前用途有限,现在通过调整掺杂离子就能发挥作用,既减轻了对中重稀土的依赖,也降低了开采压力。
为什么美西方媒体对这个成果反应这么大?因为这个技术突破,直接戳到了他们的痛处。
全球70%的高端显示面板、85%的医疗成像设备,不能离开稀土发光材料。美国这几年一直想搞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,拉着澳大利亚、越南想另起炉灶。但问题是,澳大利亚的稀土产能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,而且缺少精炼技术。越南的转口贸易,也因为中国建立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被卡住了。
现在中国不光掌握了资源,还掌握了核心技术。日本三菱化学算过一笔账,如果中国垄断稀土光电技术,全球显示产业的成本会上涨30%到50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从电子设备屏幕到医疗设施,从高端显示器到生物检验测试仪器,未来都可能要看中国技术的脸色。
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说,中国在稀土电致发光领域的突破,击中了美西方高科技产业的命门。这话说得没错。过去几十年,西方国家习惯了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而现在中国在一个关键技术节点上,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,他们当然坐不住。
这次技术突破还跟《稀土管理条例》形成了战略呼应。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材料标准的话语权,另一方面用出口管制机制重构国际规则。民用企业走快速审批通道,军工应用严格管控,区块链技术实时追踪资源流向,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,让想钻空子的人没了操作空间。
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较量在产业化。好消息是,这个技术跟现有的LED和OLED生产线兼容,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设备,这就大幅度的降低了落地成本。
从应用场景看,近期最大有可能率先落地的是柔性显示屏。这种稀土电致发光材料能让OLED屏幕的色域提升40%,功耗降低25%,对手机、可穿戴设备来说,这个提升相当可观。
生物医疗领域也是个大市场。近红外发光探针可以做肿瘤无创检测,精度能达到0.1毫米,比现存技术精准得多。农业补光灯也是个方向,定制化的稀土光源能让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升18%。
中国稀土集团已经启动了稀土创新2030计划,重点攻关量子点-稀土复合发光材料、稀土基固态电池、深海探测用近红外光源等方向。能预见,未来稀土不只是工业维生素,而会成为撬动新能源、生物制造、空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支点。
这次突破的意义,远不止一篇《自然》论文。它证明了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正在从应用层面向基础科学深度进军,从跟随者变成规则制定者。美西方的高度关注,恰恰是对我们创新实力的最好注脚。
接下来的问题是,我们能不能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?这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清华新闻:《稀土电发光领域,科学家有新进展!》《打破核心技术瓶颈!我国科研团队发布稀土材料最新成果》
中国新闻网:《从“异想天开”到全球突破 黑大团队十四年攻坚让稀土纳米晶“通电发光”登《Nature》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Views: